首創之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除鼓勵大量正面價值報導,促進新聞交流外,藉以推動與串聯全球華文媒體共同重視、報導「生態文明」、「永續發展」相關議題,擴大媒體效應與影響力。
透過建設性新聞方法,結合「生態文明」、「永續發展」之重要理念,深度闡述其理論形態、發展脈絡、實行案例、解決模式,使閱聽大眾能深刻反思,進而共同參與。
從18世紀起的工業文明、20世紀中期起至今的資訊文明,均重視經濟發展極大化,但面對地球,卻僅以低限度的「保護」因應。邁入21世紀後,地球即將超載的事實持續被揭露,不論是國際組織、已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國際環保團體、在地公民組織,關懷地球的角度都從「環境」擴大到「生態」,而相關作為則從「保護」進入到「永續」。
生態文明強調,人類應當找出人、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狀態,彼此和諧共存,遵循生態與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基本宗旨。該如何落實在今日人類生活中,可從自然與人文兩面向分別尋找解決途徑;自然面向以評估自然現況,永續運用自然資源之效益,保護生態環境之平衡為思考重點,如:可持續農林業、生態扶貧、氣候調控、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等。
而人文面向則探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類如何持續改善生活型態、商業模式與國土利用,以達到與自然環境和諧相依、共處共融。
建設性新聞學是現今歐洲新聞界對於現今新聞報導走向所興起的反思浪潮,丹麥公共電視總監Ulric Haggerup(烏瑞克.哈格洛普)就是建設性新聞學的主要倡議人。除了傳統的新聞報導所強調的特性(影響性、接近性、即時性、首創性、異常性、衝突性、獨特性和人情趣味)外,「建設性新聞學」需要思考哪些新聞對社會而言是重要的?著重新聞的「用處」,是否對社會產生益處?我們學到了什麼?
除了傳統新聞要素著重於新聞的「價值」,常問的問題是: WHAT、WHEN、WHERE、WHO和WHY?除了上述五項傳統問題外,「建設性新聞學」更重視的是WHAT NOW和HOW?
建設性的新聞報導除了對於整體事件脈絡的真實完整陳述外,重要的是必須分析其核心及根源問題,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法或報導可能的方案,對未來的重大決策提供啟發式觀點;同時著重正、負面平衡報導,避免過度渲染負面資訊;不可使用單一眼光,需要透過雙眼來看待事件。